法官如何摆脱“匠气”
作者:jianglongsw   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   更新时间:2013年05月10日 【字体: 】 
        法为公器。司法机关给予社会的,不只是对纠纷讼争的公正裁断,更是传递着法律对弱者的体恤和关怀。而民众对法官的期待,不仅仅是一份捍卫正义的判决书,更是渴望得到精神的抚慰和人性的温暖。每个参与诉讼的当事人都期盼自己遇到一个法律精通、道德纯净、人格高迈的优秀法官。理论界与实务界也曾连篇累牍地对工匠型法官批评、指责,希望祛除法官身上的匠气。然而现实中各级法院仍然训练出一个又一个工匠型法官。中国的法制土壤上,为什么就培养不出一批才德卓异的大师级法官呢?
 
  培养过程工匠化。凡大师级的法官,必有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,如同一颗宝石,必须慢慢打磨雕琢,才能放射出熠熠光芒。而目前对法官是一种速成式教育模式,四年左右的短促教育就可完成所有职业准备,其专业训练时间远远低于国外,其学制安排更接近于一种工业领域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。凡一流法官必须具有独立思想,内心坚守牢固的正义信念和纯净的是非标准,不刻意标新立异,又决不人云亦云。但目前法官的培养过程适用一种“模具”化办法,采用统一官方指定教材,规定统一标准答案,训练的都是“趋同”性思维。特别是我国法学教育中尚没有形成相互抗衡的学术流派,极少进行不同流派观点的交锋争辩,个人观点经常被一些“权威思想”扼杀,具有真知灼见、能保持思想独立的法科学子很难生存。近年来虽然实行了统一司法资格考试,但与国外相比任职门槛仍然偏低,只要考试成绩合格,一些刚刚从封闭校园生活中走出来、一脸稚气的年轻人就穿上了法袍,他们能洞察世道复杂和人性冷暖吗?能作好一个称职的工匠型法官已是他们需要努力追求的高点目标。
 
  管理制度工匠化。目前各级法院对法官的管理办法适用普通公务员标准,按照德、能、勤、绩、廉五个方面要求管理。这种管理模式下,法官与党政干部几乎没有任何区别,各种各样的潜规则约束下使得法官必须“内敛”、“含蓄”,一个有性格有棱角过分较真的法官经常无法生存。在“学而优则仕”的文化背景下,绝大多数法官的工作目标是走上仕途,极少有人矢志不渝地想做一个只想办好案件的平民法官。特别是在法官管理方面,虽然多年来始终从严治理,但司法廉洁方面仍漏洞频频,如果一个年轻法官的周围存在比较普遍的受贿吃请问题,如果同事们都在寻租权力,有几个法官能一尘不染,生存于这种环境之下的法官能成为大师吗?
Tags:关键词